1 日,外景。
腊月初七,大辽河已经结成了一块厚厚的冰,上面又盖了一层积雪,雪花不紧不慢的飘着,河边的干树枝在北风的呼啸中,刷刷的响着,辽河北面,河边不远的小赵屯家家户户门窗紧闭,大道上一个行人也没有,只有穿着大棉袄,带着棉帽子的赵宝成赶着一辆装满麻袋包的小驴车,吱嘎吱嘎的在河堤道上前行。
赵宝成家的院子里是一溜五间泥房,院墙也是黄泥的,院门是柳木条拼的。院子里非常整齐,房顶上是一层厚厚的新草,窗户上是新糊的雪白雪白的窗纸。
2 日,赵宝成家屋里。
锅台上放着两个大盆,大锅里面烧着水,热气不停的往外冒着,屋里面有些看不清,淑云(十八岁)手忙脚乱的忙活着。赵宝成推开房门,一股热浪涌了出来,赵宝成用手扇着热气。
赵宝成:你整啥呢?给我拿个扫帚。
新桐(十五岁)从屋里出来了,手里拿着一把扫炕的扫帚,新桐给父亲扫着身上的雪花。
新桐:爸,冷不冷?
赵宝成:不冷。淑云在忙活什么?
新桐:妈,生了。
赵宝成:丫头?小子?
新桐:妹妹。
赵宝成:又是一个赔钱的货。
赵新河赶着小驴车,垂头丧气的从院门外进来了,新桐接着给他扫雪。
新桐:哥,你这一下午干什么去了。
赵新河:干什么去了,我河南面收租子去了,老李家老婆有病,交不上,老徐家要娶媳妇商量明年还。
新桐乐了:说你不行吧,要是咱爸去,怎么也不至于空着车回来。
赵新河:你跟妈说一下,一会爸要是说我,让妈劝劝。
新桐:你进来看看,妈刚刚生了一个妹妹,长的可好看了。
3 日,白茂昌家。
这是一个青砖灰瓦的大院,有几十间房子,院子大门是黑色油漆大门。
白老太爷穿着绸面皮袄,端坐在古香古色的正房里面,悠闲的喝着热茶。一个丫鬟进来了。
丫鬟:老太爷,老太太请你过去。
白老太爷:又是什么事?
丫鬟:老太太说有重要事告诉你。
白老太爷无奈的站了起来。
4 日,赵宝成家里。
袁氏头上包着毛巾,抱着孩子,脸朝着墙,正在给孩子喂奶,赵宝成脱下外面穿的棉坎肩,伸着脖子看了看袁氏怀里的孩子,就坐在炕对面的一张椅子上。
赵宝成对着赵新河:你收回来多少?
赵新河偷眼看看新桐,没有说话。
袁氏:老李家老婆有病了,缓缓吧,都不容易。
赵宝成:他家那个败家老婆一年到头有病,吃药,也不知道是真病假病。
袁氏转过身,放下孩子,自己也躺下了。
袁氏:都是几十年的乡里乡亲了,咱也不能逼的太紧,也别为难孩子了,说他十七,他才十五周岁多。
5 日,白茂昌家里。
一个大卧室里面,一铺炕上摆着雕花炕柜,炕柜上面放着花红柳绿的缎子被褥,白老太太躺在大炕中间,盖着杏黄色缎子被,一个丫鬟正在给她喂吃的。
白老爷子进来了,白老太太看着白老爷子。
白老爷子:你就好好养病吧,又是什么事?你都这样了,还天天看着我。
白老太太:他爸,我看不了你几天了,我快走了。
白老爷子:我都六十多了,你愿意看着你就看着吧。
白老爷子坐在白老太太身边。
白老太太眼中有些湿润。白老太太挥挥手,丫鬟出去了。
白老太太:他爸,我年轻的时候就是怕你娶了小的,冷淡了我,好歹我还生了一个儿子,没有耽误白家的香火。
白老爷子:你不用担心了,我谁也不娶了,我都六十多了。
白老太太神秘的说:老头,我的日子不多了,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吧。
白老爷子:你还有秘密?
白老太太:以后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要娶一个她妈妈生过一对双的姑娘,这样的姑娘将来十有八九也能生一对双。
6 日,赵宝成家里。
赵宝成仰躺在炕上,头枕着双手,眼睛看着棚顶,一个劲的咳声叹气。袁氏看看他。
袁氏:他爸,今年的租子没收上来多少?
赵宝成:可不是,原来想,开春再买几亩地,现在看够全家一年吃用的就不错了。
袁氏:要不就把大辽河南面的二十亩地收回来?咱自己种?
赵宝成:那也行,可是那还得天天过河,还得买一条船,也得用钱。
袁氏:可是,咱们大辽河北面的地本来就少,大多数还都是老白家的,人家上千亩土地,富得流油,人家是肯定不能卖地的。
赵宝成:是呀,要买也就只能还是买河南的地,嗨,看看人家老白家,比不了啊。
袁氏:咱家也够吃够用的,咱不和人家比,比了还闹心。
赵宝成:妇人之见。
袁氏:你还说我呢,你看淑云她父母死的时候,我就把她领回家来,她嫂子乐得要命,你也说又多了一张嘴。可是这姑娘一天比一天大了,咱们娶儿媳妇不用四处张罗,不用花彩礼钱了。
赵宝成:那倒是,她来时就十二岁了,也能干活了。你有远见啊。
袁氏:她比新河大三岁,过两年就给他俩圆房。
赵宝成:村里村外的人都佩服你,说你对新河,新桐,新柳她们三个像自己亲生的一样,对淑云也不打不骂,吃饱穿暖,也像对自己亲生的一样。
袁氏:她来的时候又C又小,让她干活我都不忍心,这些年在咱家吃的饱,高了,胖了。
|